True-E

023年数字营销免费培训保险业如何破局?

023年数字营销免费培训保险业如何破局?

2023年数字营销免费培训保险业如何破局?在迈入深度老龄化进程中,我国家庭结构正呈现出少子化、小型化、独居化等趋势,这也意味着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外化,过渡到主要由市场和社会承担。

对商业化养老服务而言,如何与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相向而行、形成有益补充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。

8月16日,在第二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,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尼尔森IQ发布《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“白皮书”),通过深入洞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变化,分析商业养老服务供给状况,并提出匹配新时代家庭需求的商业化养老服务解决之道。

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在出席论坛时表示:“商业化养老服务探索一定要坚持三个可持续,即财务可持续、服务可持续和保险杠杆可持续”。在圆桌论坛环节,国寿健投、太保养投、大家健投等在养老社区投资运营的几位负责人结合自身养老实践,提出了路径思考。在国寿健投党委委员、副总裁李国安看来,一个可持续的商业化养老服务短期靠营销、中期靠运营、长期靠人才。

超2.1亿老年人背后的老龄化困局:养老供给与有效需求错位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底,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.1亿人,占总人口14.9%。专家预测,2035年后,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.29亿,占比超过23%,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。

《白皮书》调研结果指出,从需求侧看,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多元且分层的特征已逐步显现,从基础养老服务到高阶情感需求均有未被满足的空白,有待市场精细化供给。

具体来看,老龄化背景下,我国的城市家庭呈现典型的“双老携子独孙”结构,靠子女养老难以维系,城市老人的养老开支分配呈现“4222”特征,即41%用于日常开支,26%用于医疗开支,18%用于护理开支,15%用于品质开支。

值得注意的是,40%城市老年人已经开始规划养老生活,健康、亲情友情、自由是理想养老生活必备“三大件”。人们理想养老生活状态是:父母与子女频繁互动又相对独立,生活照料、安全保障、健康管理等事项交给专业服务供给方,老年人通过享有高质量陪伴和专业照护,保持“身”“心”健康愉悦。

但从供给端来看,由于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,我国商业养老服务供给主要存在四大难题。

一是商业模式尚不成熟。无论是轻资产、重资产、轻重资产结合的养老运营模式,在盈利能力上均面临挑战。

二是缺乏龙头企业。养老市场缺乏标杆企业的示范推动力量,产品服务创新能力、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能力受限,市场发展速度较慢;另一方面,在长尾市场竞争中参与企业众多,供给方尚未明确自身产品服务定位,核心竞争力界限不清,导致供给内容同质化程度高。

三是养老服务人员数量、质量双低,流失率高。一方面,目前我国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万,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,但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,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,存在巨大缺口。

四是养老供给与有效需求存在错位。目前养老服务供给远远不及老年人口需求和新增数量,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高达50%,这主要受付费能力和传统养老观念限制,需求基数转换为有效需求的比例很低,说明消费需求未被有效激发。

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表示,我国养老市场仍有待建立覆盖不同支付能力、不同模式选择、不同服务需求的“银发市场”,充分激发养老服务需求释放和转化。

“保险+养老”模式破局:赋能保险主业,延伸服务链条

近年来,面对养老这一万亿级市场大风口,众多房企、保险公司、科技巨头、家政服务及居家护理机构等市场化力量竞相入局,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新业态,持续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。

以房企为例,就有万科、保利、绿城、首开等逾30家企业先后尝试多种养老商业模式,包括推出以护理需求为主的楼盘,以及打造提供“自理、介护、介助”的一站式养老社区等。

除此之外,腾讯、阿里、善诊等科技巨头或创新企业也从金融支付、智慧养老、智能硬件等角度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
Share:

Facebook
Twitter
Pinterest
LinkedIn

Leave a Reply